今日(2007/4/18)自行請假參加北部舉辦的「社會工作實務新知論壇系列-談社會工作職災」,當時報名時正值我之前被家暴相對人的威脅事件,約2007年的元月,當時是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人身安全暴露在危險之中,雖然相對人並沒有亮出刀或槍,僅是口頭上且間接的威脅,雖然主管答應讓我把案子轉給社會局,但自己仍感到充滿不安全感,擔心在辦公附近會被相對人跟蹤,那時午休都不太敢一個人去外出用餐,下班回家時都想趕快以60-70的時速飆回家,甚至在被威脅的那天晚上,我充滿的很多擔心,甚至覺得哪天無欲警的突然被害,那我都沒有任何交代的話語怎麼辦?當晚我立刻寫下我的遺言,告訴我的好友,好友也會我心疼,但並無法立即解除我的緊張與無形的壓迫,即使案子以危機個案為由轉回社會局處理,我還是緊張好幾天。那之後的幾天總是有點慌張、呆滯,加上連續幾個案子比較有小trouble,連帶我的心情都受到影響,還不小心恍神騎車摔了一跤,故做鎮定的返回協會處理公文,事後我同事阿勳說「妳看起來有點慌張,不鎮定」我傻了,這不像我,原來我的掩飾功夫不佳。Whatever,原來這就是我的替代性創傷,原來在這樣的職場裡,也是有它的風險跟職業災害的存在,也因為有這樣的經驗,看到這樣的研習課程更讓我好奇。
清晨趕著五點半的客運可是不簡單呢,前幾個小時裡還在狂風大雨,半夜清醒多次是被風雨衝擊門窗的聲音吵醒,每當翻身時,心裡就想著要出門還這樣下雨我怎麼辦呢。幸好,老天給面子,出門時風雨不大。每次來到北部上課總是會緊張,也許對自己來自鄉下,顯得沒自信吧。
『談社會工作職災-保護性工作者的替代性創傷』,這主題挺不錯的,由趙慈慧老師主講,趙老師給人的感覺很親切、和善。替代性創傷(vicarios trauma),意旨助人專業者因為同理的投入(empathic engagement)參與案主的創傷經驗所產生的內在經驗的負向轉變(transformation),再反映在其所有人際關係上,因此產生憤世嫉俗、退縮、麻木。此歸因於助人者與創傷事件生還者一起工作很累積的轉變,並非是案主加諸於助人者,而是助人者感同身受所獲致。亦可說;助人者與案主深層互動產生的同理痛楚,若再加上案主的進步緩慢而感到失望的話,這兩者可能轉化成替代性創傷經驗。這讓我想到最近一個積極個案,符合典型受暴婦女處在暴力循環中的例子,因為一再地反覆讓我感到不耐煩,漸漸地失去信心,同時有時也會有失落的感覺,覺得自己似乎幫不上忙。老師又提到,協助創傷案主的工作使得助人者生活中所秉持的「安全感」、「可掌握」、「可預測」和「受保護」的信念受到威脅與挑戰,其中還包括對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生命的擔憂與不安。這又與我受到家暴相對人威脅的情形相似,心裡的不安全感,擔心隨時被相對人跟蹤的感受一致,原來這也是我的替代性創傷。
替代性創傷的反映不只在心理或感官上,也會反映在身體方面,包括長期的肩頸酸痛可能也是來自於替代性創傷。「助人工作者的成功和分享成功的機會都是替代性創傷的一帖消毒良藥」,這句話聽起來很不賴,的確,老是提個案檢討,何不正向提出成功經驗,第一線工作者也很需要正向的成功經驗呢。因應替代性創傷的策略,老師則有提到「ABC策略」:
1、覺察(awareness):自我檢視身心狀態、自我需要、限制和資源,以維持個人內在生命的調和及完整感。
2、平衡(balance):在工作、娛樂、遊戲、休息間找到創造平衡且有效對抗憂鬱感。
3、聯繫(connection):和自己接觸、和她人聯繫、發現和滿足自己需求,以減少孤立感。
原來自己長期無法獨立面對自己,擔心獨處的感覺是否也是一種創傷呢。發展個人化的因應策略看來對自己的幫助會來得大一點,當然隨時覺察自己也很重要的,可不要忽略自身的心理感受、身體反應所給予自己的暗示喔。今天的課雖短,但顯得充實,如果要繼續做這行,我得好好多關照自己,多照顧自己,才是重點。
作者:就是版主我啦~
留言列表